在历史的长河中,程咬金这一名字无疑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为唐朝的开国大将,他以勇猛善战、忠诚清廉著称于世,被誉为“唐朝第一猛将”。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却流传着多种说法,这不仅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人物的传奇一生及其终结。
一、历史背景与程咬金的生平
程咬金,原名程知节,是隋末唐初的一位杰出将领。他早年加入瓦岗军,后投靠王世充,最终选择投降李世民,成为唐朝统一战争中的重要力量。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程咬金历任左领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刺史等要职,为唐朝的繁荣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品质,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二、关于程咬金死因的传说
关于程咬金的死因,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这些说法往往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一种说法源于《隋唐演义》的描述。在这部作品中,程咬金在追击敌人时,将手中的板斧扔出去,不料斧子竟神奇地回旋至手中。程咬金以为这是宝斧的显现,于是在马上狂笑起来。不幸的是,他的笑声引发了马匹的惊慌,导致程咬金坠马身亡。这一情节虽然富有戏剧性,但显然是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和夸张。
另一种说法与薛刚有关。据传说,薛刚因闯祸导致薛家满门抄斩,只有他和樊梨花幸免于难。后来薛刚反叛唐朝,程咬金为平定叛乱出了不少力。当薛家最终平反时,程咬金感慨万分,狂笑不止,最终因一口气没上来而笑死。这一说法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三、历史记载中的程咬金死因
与传说不同,历史记载中的程咬金死因要平淡得多。公元656年,程咬金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西突厥。在这次战役中,他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副手王文度的贪功冒进给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回朝后,程咬金因受王文度牵连而被罢免官职。不久后,他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公元665年,程咬金在长安城内的私宅中安详去世,享年77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隋末的起义军将领到唐朝的开国功臣,再到晚年的安享天年,程咬金以其勇猛善战、忠诚清廉的品质赢得了后人的敬仰。他的去世标志着唐朝一位杰出将领的陨落,也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四、程咬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尽管关于程咬金的死因存在多种说法和传说,但都不能否定他在唐朝历史中所留下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作为唐朝的开国大将之一,程咬金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为唐朝的统一和繁荣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同时,程咬金的故事也被广泛传颂于民间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形象被塑造为勇猛善战、忠诚清廉的英雄典范,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综上所述,关于“程咬金怎么死的”这一问题,我们既可以看到民间传说的丰富多彩和传奇色彩,也可以看到历史记载的平实和准确。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程咬金的一生无疑充满了传奇和值得我们铭记的故事。
程咬金是怎么死的?
程咬金是在家中老死,麟德二年二月七日(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长安城私宅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昭陵。谥号襄公。十月十一日,葬于九_山之原。
扩展资料:
程咬金的典故:
在小说《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绝技是梦中学会的三板斧,在后来的很多小说中,其三斧子披辕门、三斧子定瓦岗被后人津津乐道。小说中程咬金使用三板斧的时候通常会报出招数名称,因为小说中程的记性不是很好,他一般是先说名字,然后才能想起招数。
第一斧:劈脑袋——用斧头从上往下砍,无论对方攻击不攻击他,程咬金因为只会这三斧子,所以大发拼命,而对方往往方寸大乱。
第二斧:鬼剔牙——在对方横武器招架时,收斧头,献斧纂,攻击对方面部,由于快,对方一般都使用铁板桥躲避。
第三斧:掏耳朵——在二马错蹬时,回身横扫,由于对方前招为铁板桥(武术救命绝招,通常是暗器来得太快,不及避让,只得身子僵直,突然向后仰天斜倚),刚起身,很难躲闪,所以这三斧子很厉害 。
后来在秦琼的指点下,程咬金又自创了半招,后人也有管他的招数叫三斧子半的说法。随着小说形容程咬金资质不佳的印象,“三道板斧”变成歇后语,意思是“只会几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咬金